作为前沿产业,储能的市场前景毋庸置疑。风电、光伏发电上网需要储能,电动车电池需要储能。对于智能电网的作用,储能就像硬盘对于计算机那样重要。新能源改变了能源的利用方式,几乎各个环节都可以看到储能。
但是,实现储能规模应用,要降低储能成本,其关键在于破解储能电池的安全性、循环寿命等技术难题。这些技术的突破是储能实现产业化的前提。
储能技术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全世界都没有足够的技术实现规模化储能。储能电池技术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储能根据不同领域需要已有12种不同的技术路线。
由于缺乏核心原材料研发技术,国内的电池企业主要处于来料加工阶段。
据从事锂电的业内人士透露,由于国内储能没有形成规模,国内电池企业在采购上游原材料时无法形成议价能力,因而电池核心原材料价格比国外同行高出很多,最后只能通过采购国产化配件来降低储能系统的售价。“我们确实需要储能,但是在技术路线与电池成本方面上,目前来看市场上还没有好的解决方案。”一位业内人士无奈地说。
2020年,我国风电装机将达到2亿千瓦以上,太阳能达到5000万千瓦以上。有专家认为,应该利用这段时间突破储能技术。但目前,我国并无发展储能技术明确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对于储能技术路线图和时间表,业内一直争议不断。
储能技术和任何新技术一样,在早期发展时都会有一定风险,但如果投资储能领域,商业回报率将是挺大的。虽然会有风险,但我国应该早些推广储能产业,因为能源结构转型的成本是很高的,如果现在不愿付出代价,将来可能花费比现在十倍多的资金去做它。
实际上,国际上已有一些储能技术趋于成熟,但关键材料和核心技术的缺失使我国难以获得话语权。“如果材料做不好,知识产权在外,将来储能产业很可能会步光伏业的后尘。”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丁玉龙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