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受“特斯拉”热刺激,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地方政府;无论是海外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新能源汽车”都是绕不开的热门关键词,而“锂电”俨然成为人人欲图争抢的“盛宴”。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产能严重过剩,国内锂电企业已陷入欲罢不能的价格战。
行业前景火热企业“流血”降价
3月26日,围绕新能源汽车,在广东东莞举行的锂电产业峰会异常热闹。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300家企业及其负责人慕名前往。与此同时,大洋的另一边,由“特斯拉”引爆的热潮方兴未艾。
高工产业研究所预测,全球电动车市场将会在2014年下半年开始放量。动力电池市场将带动锂电池材料价格增长,随着电池产 量的增加,材料企业将掀起新一轮的投入热,四大关键材料市场规模至2020年约为2013年的4倍。
不过,对于国内锂电企业而言,这场看似热闹的“盛宴”或还暂时只是“水中月”。“虽然国内锂电正极材料的产销量占据全球市场的40%以上,但大多主打中低端市场,技术门槛较低,大量投资来源于技术积累较少或无技术积累的其他领域。”国内正极材料龙头企业天津巴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孟涛表示。
有业内人士预计,同质化竞争只会带来恶性竞争和更低的行业利润。
无关键技术是症结所在
行业政策向好,市场前景广阔,相关的锂电企业却为什么挣不到钱?缺乏核心技术仍是关键。
新宙邦CTO石桥在本次峰会上介绍,负极成膜添加剂的应用已相当成熟,正极保护添加剂的应用越来越少,防过充添加剂有少量应用,最主要是成本高。核心添加剂的专利主要掌握在日本企业手中,中国企业的专利相对比较少。
高工产业研究所总裁张小飞指出:“从锂电池的关键构成部分来看,不管是生产正极材料,还是负极材料、电解液以及隔膜领域的企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同质化竞争、产能过剩和价格战等问题。”
以正极材料所采用的钴酸锂材料为例,天津巴膜的吴孟涛介绍:“目前,国内市场售价比韩国本土企业每吨要低四五千美元,国内正极材料行业在技术层面的竞争中完全丧失了原本就不强的竞争力,彻底沦为韩国电池公司的廉价材料批发市场”。
号称锂电池“血液”的电解液同样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没有关键技术的中国锂电企业,为了生存,无奈之下只能选择“价格战”这一“杀敌一万,自损八千”的招数。
产业链互补合作自救
行业的混乱危局,正在迫使国内企业寻求自律合作的路。
“在锂电池行业,目前摆在我们面前有两个选择:一种是在一个没有标准的同一水平面上继续各自单打独斗,继续与同行在价格上厮杀;另一种是将整个产业链上各环节的技术力量结合起来,在各个细分领域里面突出整合优势。”张小飞表示,无论是想导入国际供应链,还是希望整合整个产业链,技术始终是引领产业的原动力,只有在技术上取得突破,才能有终端应用市场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