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锂电网 - 锂电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资讯 | 企业动态 | 市场热点 | 电池产业 | 技术之窗 | 锂电知识 | 展会信息 | 人在职场 | 电动汽车 | 海外传真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行业资讯 > 【清流资本·硬币的另一面】蓝京新能源何伟:相信4680
4.biz | 商业搜索

【清流资本·硬币的另一面】蓝京新能源何伟:相信4680

信息来源:batterykey.com   时间: 2023-02-15  浏览次数:8

编者按:清流资本在一般人眼中,是一个投的“妖”、“稳”、“准”的基金。这个“妖”的印象大概率来自于清流那些出色的TMT/大消费类portfolio们。但是清流资本还有硬币的另一面——同样出色的大科技类portfolio们。我们特意策划了专栏系列“硬币的另一面”,将通过清流合伙人和CEO对话的形式,讲述清流资本和科技类被投企业发生的那些投资故事。今天,我们对话的主角是蓝京新能源联合创始人兼CEO何伟

蓝京新能源成立于2021年10月,公司致力于成为行业领先的4680大圆柱锂离子电池提供商,主营业务为4680系列动力、储能电池及关键材料工艺的研发、制造。围绕安全、成本、高能量密度以及快充四大特性创新,在高一致电极制造、高速全极耳芯胞卷绕、高可靠汇流焊接及密封、高效注液及高安全分容化成等方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创新工艺。整体能耗降低20%以上、制造周期缩短15%以上、制造成本降低25%以上

蓝京新能源自成立以来发展顺利,已经在2022年9月完成了4680样品线的建设,2022年11月完成了第一代工艺结构下搭载高镍及铁锂化学的4680样品第三方送检,搭载钠电化学的超低温4680样品也将在2023年第一季度完成开发送检,目前已给国内头部主机厂和储能客户完成了高镍和铁锂化学样品的送样,进入匹配对接项目阶段

蓝京新能源联合创始人兼CEO何伟拥有17年锂电池领域从业经验,曾在比克电池、长丰猎豹汽车、捷威动力等企业任职,历任电池材料研发、电芯产品开发、电池系统研发、电池工程方案设计与实施等技术和管理工作,离开捷威前,担任公司副总裁、技术董事总经理,对于动力电池从材料、工艺、工程化到批量上车均有深刻理解和丰富实战经验。

蓝京新能源联合创始人兼CEO何伟

做电池十七年的老兵

清流:请简单介绍一下蓝京新能源?

何伟:蓝京新能源是一家由电池行业的老人在2021年10月成立的电池企业,我们致力于成为行业领先的4680大圆柱锂离子电池提供商,主营业务为4680系列动力、储能电池及关键材料研发、制造。目标是基于客户需求、从原理出发寻找更合适的产品方案解决动力电池行业目前面临的痛点: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用高能量、高功率密度的产品解决长续航和快充充电等痛点,同时解决未来电池成本可持续优化的问题。

蓝京新能源虽然是一家新公司,但我们几个创始人都是电池行业的老人,初期团队也大多有十年以上的行业经历,所以蓝京也可以说是电池领域的熟面孔。

清流:投身电池行业17年,妥妥儿的“老人”了,跟我们聊聊你之前的经历?

何伟:和电池的起点是在06年,当时我在中科大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是纳米材料,就是定向合成目标纳米材料并进行特性研究,探寻可能应用的场景,属于从新材料到应用的研究方式,真正离实际的应用还有很长的路。当时就想找一个应用的领域先实践历练,所以在读博和工作选择上就选择了工作。偶然的机会接触了电池行业,当时有个简单的想法就是未来能源一定会朝着太阳能、风能、氢能等清洁能源方向发展,但不管是哪种能源,一定需要一个能量存储器件,那电池一定是需要的,就这么一个简单的想法就进了电池行业,这一进,就在电池行业待了17年。(笑)

2006年我加入的第一家公司是深圳比克电池,先是做材料研究,后来上升到做整个化学材料体系,还有整个方形电池产品开发。非常感谢这段经历,一方面让我对电池有了全面了解;另一方面,当时面对的是3C时代头部的客户,MOTO、诺基亚和华为等等,头部客户对性能和质量的高标准要求很容易让一个人成长。

2011年离开比克后,我去到长丰猎豹,主要负责长丰猎豹旗下新能源车用电池的开发选型和其下属的电池厂技术管理工作,在这里可以说是又做甲方又做乙方,正是这段经历,让我加深了对车用动力电池的认知:高一致、高安全、成本等等。也是在这个阶段,系统去思考电池这样一个汽车零部件高效工程化的问题。

最近一份工作就是捷威动力,在捷威我负责设计和实施了第一个车规级的电池工厂——盐城工厂,将电池的制造周期从之前的接近30天大幅压缩到了11天,OEE、合格率水平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这个工厂目前已经获得了国内外众多头部车企的审核认可。

清流:听说10多年前你就提出过“电池应该两天做成”,How?

何伟:其实我想的是一天,留了个余地,哈哈哈。当时所有人都觉得我是不是傻子,但我们其实已经想清楚了每一步怎么走,当然这是一个需要逐渐实现的过程。

锂电池说到底就是一个化学电源,制造过程要实现的就是这么几个事情:将化学物质分散好、将极组定位做好、电连接做好、电化学激活好、密封做好、异物管理好等等。

这几个事情都不是需要以天为单位计算的。我们把每一个环节全部分析下来之后,发现,缩短生产周期的核心是要基于产品设计,重新定义和设计整个工程系统,从底层逻辑上改变生产模式。当然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依赖产品设计、材料和设备加工能力的同步升级进化。

清流:你之前做过4680电池的方案?

何伟:最早考虑这样的方案是10年前,当时还不叫4680,叫全极耳大圆柱。最近是2018年,背景是当时合作的头部车企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电池需求:第一是能量密度高,需要到 300wh/kg以上,第二是热扩散一定要确保到单体级安全,第三就是快充能力高,17分钟需要充电 80% 以上。当然,还需要合适的成本。这个时候我们开始想是不是应该有一种新产品方案来满足这些要求,所以做了一些4680类的设计方案和论证。

清流:为什么没有实施推广?

何伟:当时在捷威这个平台,公司接到的客户项目很多,忙不过来,更主要的是这样一个全新的技术路线的产品,当没有足够多的有行业影响力的头部玩家来引领的时候,要真正推广起来其实是很难的。从客户端来说,尤其是主机厂,接受一个新事物也是有决策过程的,需要从商业、技术、经济性、供应稳定性等多个层级考虑。

这也是我们过了几年之后才选择创业做4680电池的原因。看到特斯拉发布了4680电池以后,我们团队非常兴奋,于是,21年我们就成立了公司做这个产品

锂电后补贴时代,不能只做微创新

清流:你观察到电池行业这十多年有哪些变化?

何伟:过去十多年,动力电池的产品从百花齐放到逐渐缩窄,受了很多政策和市场的影响。我们回头看过去,实际上最早的时候,电池行业就存在方形、圆柱、软包这三条技术路线,甚至当时的产品规格形态更多。随着政策上对补贴的技术指标的设置和引导,行业逐渐将电池的产品形态从小容量进化到大容量,由原来的20-30Ah变成 200-300Ah。产品容量演变带来的最直接的变化就是能量密度不断地提高、单位制造成本不断地降低。国内的头部企业在方形电池的路线上做得非常好,这也成就了现在的电池行业的方形占比最高的格局。

能量密度不断推高和电芯容量大型化也带来了一些安全的问题,所以2019年,国家发布电池热扩展的标准意见稿,到2021年正式实施,把热扩展作为一个强制的要求。同时,市场这端,主机企业尤其头部主机企业对安全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都提出了更严苛的热扩展安全的要求。

高能量密度是电动车获得与燃油车竞争优势的必要技术条件,这个方向是还要坚持的,目前实现途径一方面是对结构或材料创新来提升单电芯的能量密度,另一方面则是提高电池系统集成度,比如现在听到的CTP、CTC,包括刀片等等。

4680呢,则有望把这两个途径都能用上,同时还能保证安全和快充的能力。

清流:动力电池的三大难题——能量密度、安全性、快充,你们要在4680这一款电池上同时解决?难点是什么?

何伟:是的。我们已经进入一个高度集成化的产品开发阶段,集成的维度不断增加,对集成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早期大家做电池产品开发,工艺设备基本上都是一样的,很多时候可能靠一个配方、一个性能优势材料的应用、或者一个供应链的很小的创新,就拉开了各家产品之间的性能和性价比的差距。

中期规模大了之后,既要保证产品实现,也要保证更优的制造成本,就有很多资源流向工艺设备的技术迭代和设备升级,这个阶段方形路线的进步很大。

今天,则要做一个更高维度的集成开发,从材料端开始,把每一种原材料的先进技术成果,在恰当的时间集成到我们的产品设计里。一个电池大概有几十种原材料,都需要我们一一去做评估,经过不断的评价去选择最优的材料体系。然后是工艺结构,整个电池的生产流程极其繁琐,从浆料、电极、装配到充放电、检测出货有20多道工序。设备的能力到了什么阶段,才能够支撑工艺创新技术的实现,这里面又涉及加工技术、信息化技术、检测技术、能耗管理技术等等,因此大多工艺设备都是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产品设计和供应商来联合开发的。

清流:像在做一个大型的科研项目?

何伟:有点像是一个有N个子课题的大型科研项目,我们既是这个大项目的主要负责人,也是所有子课题的进度管理者,有的子课题没有突破可能不会影响最后的产品性能,但有的核心子课题是必须要突破的,那我们就要先去攻克这些核心子课题。

发展节奏要稳扎稳打

清流:为什么是蓝京?

何伟:电池的高维度集成并且稳定的工程化量产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真正理解这么多领域的创新成果,并判断在这个时点上是不是恰时的,需要一个系统判断能力,及对系统的认知能力,选择时机去将这些成果进行集成,也是蓝京作为一个平均从业10多年的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团队有两个现在可复用的成功的经验。第一,是将产品设计和工程化方案集成好并实施成功的经验。第二,是我们将产品的设计和工程方案的设计进行联动的经验,也可以叫产品工程一体开发经验。

产品设计的一个细微的变化可能会映射到工程方案上的巨大变化,这是从产品到工程的映射。反过来,工程方案对产品设计也是有重大影响的,产品设计与工程化是个有机联系并相辅相成的循环,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工程方案的最新的创新成果,如果我们判断它是一个从性价比、技术成熟度及稳定性恰时的技术的话,我们会把它引进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产品。

清流:举例说一下你们是如何做的?

何伟:拿我们电池的其中一个材料集流体举例吧。大家都知道,从产品设计的角度,集流体用得越薄、电池的能量密度就会越高。但是,集流片能不能用到这么薄,背后有一系列需要解决的产品设计和工程问题。首先,材料企业能否高质量性地实现更薄的集流体供应,能否稳定批量供应,这是要解决的材料端工程化问题。其次是我们的产品设计方案,能不能接受更薄的集流体用到产品里,满足产品落地和全生命周期应用能力的问题。最后,用了更薄的材料之后,电池的制造工程能不能解决基材的加工问题。

这些都需要我们来做判断。判断完可以了,这个环节我们就打一个OK待用。然后在产品层面去做设计,用不同厚度的箔材需要其他很多的辅助设计调整来适应,再到加工层面,设备的张力控制系统、传输系统、纠偏系统等都要适配,所以我们需要跟相关的设备供应商去开发、做设备端的升级,然后才能支持这个基材成为一个应用案例。

清流:公司现在进展如何?

何伟:一切都在按部就班进行中,蓝京保持着稳扎稳打的推进节奏。公司成立三个月不到我们就把结构样品开发出来了,2022年9月已经完成了试验试制线的建设,并给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了4680样品送检,目前正积极与国内头部主机厂、储能客户进行送样和项目对接中。其他包括知识产权部分的工作等方面,截止目前都是踩在规划好的时间点上的。

清流:聊聊公司的战略规划?

何伟:把第一代产品开发出来只是起步,下一阶段的产品迭代和产线迭代,包括怎么能更好解决行业的痛点,让产品方案和产业化方案更加完善、更加富有竞争力是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工作。

三年内,我们要把蓝京4680产品从开发实现大规模量产,2023年我们会建设好第一条量产的产线,并通过持续的创新,在4680电池这个产品路线上努力跻身全球前三。通过不断优化产品和加工方案,持续降低加工制造的成本,适时切入梯次和回收工程,提供高性能电池开发制造和全生命周期的电池价值管理整体解决方案,打造绿色闭环的资源生态,把一个资源消耗型的行业变成一个真正制造回归型的行业,为新能源的可持续、绿色、健康发展而努力。

清流:愿景很美好,你打算如何实现它?

何伟:我们团队像树一样深深地扎根在这个行业,积累到今天,树底下的根已经很宽很深,我们对行业和产品的认知,丰富的技术、渠道资源都是我们的助力。

我们也积极和头部高校、科研所、行业供应商伙伴启动了一系列合作开发,会涉及新的材料改性技术、新的化学材料体系、设备工程等方面,这些也是我们很珍贵的资源,是未来产品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未来业务生态建设和健康扩展的关键。

和清流之间的故事

清流:什么时候决定要融资?

何伟:我们三个创始人曾经在融资上是有一些分歧的,当时在公司发展节奏上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是我们快速地把团队建设好,然后快速地去发展,第二个选择是尽可能稳一点,前期少投入。最后我们还是达成统一,选择了更追求时效的第一种方案,快速地去扩充研发团队、完成更好的硬件资源建设,支撑产品更早落地。所以融资也就提上日程。

现在看来,这个选择是对的。

清流:你们这次融资有很多投资人想投,为什么偏偏选中了清流?

何伟:哈哈,我这个人有的时候是有点看感觉,这种感觉很大程度就是信任感。相比同时接触的投资人清流这边表现更高效,和deal team聊完第二周就带着合伙人过来公司了,这个给我们印象深刻。理解到项目的价值以后高效地推进,非常快速地给我们这个项目做了一个判断,清流胜在了速度快。

清流:哈哈哈,因为项目太火、时间不快就抢不到了呀!

何伟:的确是感受到了4680电池投资很热,每天都有很多投资人和合作方来找我们,但每个投资人对项目的观察角度不同,清流的两位合伙人梦秋和Nancy 来公司的时候甚至都还没有看到产线和一个像样的样品,清流就已经对我们的项目表现得很信任,这让我们比较感动,也给我们吃了非常大的定心丸。4680的开发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一个初创团队做这个事情就更难了,但我们看到清流的态度,能感受你们对创业者的信任和支持。

清流:现在觉得选择清流的这个决定做对了吗?

何伟:肯定的!(哈哈哈)在整个投资过程和投后的很多事情上,清流的动作都是最快也最到位的。清流投完以后立刻就有负责投后的合伙人来公司赋能我们,帮助我们系统性地梳理了公司在不同阶段要怎么去做市场营销的方案,在早期的后台团队搭建上也和我们一起去招聘核心人员,提出针对我们现在这个阶段如何匹配合适人员的建议。真正为被投企业系统性考虑和提供解决方案,并且有实际的快速落地的动作。清流很专业,也为被投企业想得很多。能从内心感觉到清流在为我们未来的路去思考和赋能。

清流为何投资蓝京

逆全球化成为了今年经济的母题,核心行业都在补链强链,VC投资由以往的“增量逻辑”切换到“底线思维”,能源和食品安全成为最重要的主题。在增强能源独立性的大趋势下,清流资本关注各类新型能源整体产业链的投资机会,其中动力电池、光伏、氢能是我们重点关注的方向。清流资本强烈看好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发展,并在需求端有新能源车消费强势拉动、供给端能源矿产竞争激烈的动力电池领域进行了深入的赛道行研及项目布局。

2021年,全球动力锂电池装机量达到296.8GWh,同比增长高达102.2%,2022年全球装机量实现517.9GWh,中国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绝对最大单一市场,装机量超50%,实现260.94GWh装机量(同比增长86%)。未来,中国预计依然会以高达40%的年复合增长率高速增长。2021年,中国已实现154.4 GWh锂电池装机量,这其中方形电池依然为主流,占86%,软包其次,占7%,圆柱最少,仅占6%。可见圆柱电池还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提升空间。

2020年特斯拉发布了4680电池,并于22年开始小批量上车,宝马也在今年宣布将在“新世代”车型中使用圆柱电池。我们相信,4680大圆柱电池市占率将在特斯拉、宝马等头部主机厂的引领下,市场份额显著提升,这是一个百亿级的增量市场。根据清流资本deal team研究分析,4680电池大规模上车元年预计在2024年,全球将达100GWh装机量,中国实现 20GWh装机量,2025年全球达到 265GWh装机量,中国实现58GWh装机,产品渗透率实现200%的高增长。

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目前处于竞争十分激烈的阶段,在材料及结构体系上创新技术层出不穷,材料端出现了以科研创新为主导的固态/半固态电解质、硅负极等,结构端出现了麒麟、刀片、4680等结构体系的创新。无论是从材料体系的科研创新还是结构体系的应用创新,回归本质都是为了让主机厂可以使用高性价比、且量产产品一致性更好的电池,满足主机厂对电芯能量密度更大、安全性能更高、循环次数更多等需求。

相比方形和软包电池,圆柱电池具有单个电芯热失控能量小、结构稳定、定向快速泄压释放失效能量特性,使得电池系统中电芯热失控很快得到控制,而不会蔓延导致电池包和汽车的着火。同时圆柱电池的结构相较于方形电池稳定性更好,对于电芯的束缚性更强,一方面可有效控制热蔓延,另一方面在采用硅基负极材料时可有效抑制硅材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膨胀的问题。并且,全极耳的设计使得电子、离子导通能力好,具备低阻抗的特性,产热量低。壳体、汇流盘直接连接的设计,将电芯散热能力翻倍,为快充创造了电化学基础。

传统圆柱电池18650及21700的优势在于较高的生产效率和较低生产成本,但其劣势也很明显,单体电芯能量密度与安全性相对较低。而4680大圆柱电池相较于传统的21700圆柱电池,能量密度可提升至300wh/kg,功率提升近6倍,实现15分钟完成10%至85%的快充,生产成本可节约达15-20%。

然而,动力电池不是标准品,即便相同的材料体系,取决于不同电池厂工程化的能力,其生产的电池在安全、快充、循环寿命、能量密度、一致性等性能参数上也呈现巨大的差异。最关键的是谁能实际解决客户的痛点需求。

头部玩家如特斯拉、LG、松下、SDI的4680电池都还处在初期工程化研发、量产爬坡阶段,且面临着量产过程中良品率难以提高的问题。其中涉及到全极耳的制作和焊接、干电极工艺、硅基负极等一系列挑战,需要电池厂联合设备制造供应商和材料公司一起共同研发,寻找更优的解决方案。2023年2月,特斯拉表示,其将投资超过36亿美元,扩建内华达州的超级工厂及拟建两个新工厂,其中一个为规划年产能100GWh的4680电池工厂,更加明确了4680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进一步提升装机量及渗透率的行业趋势。

技术路线的全面革新和高度集成化的全面创新,让行业巨头以前所具备的成本和规模优势难以发挥,技术实力卓越的新兴企业和传统行业巨头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谁能以创新驱动提供差异化的产品成为客户选择的关键要素,这也给了新兴企业在增量市场上跑赢传统巨头的机会。

我们认为,蓝京抓住4680大圆柱电池技术迭代之机遇,以16年车规级电池开发和产业化成功经验的明星团队切入这一高速增长赛道,将团队多年的技术积累、行业顶级的工程化量产经验和上下游的供应商资源注入公司,根盘蒂结,是我们在4680创业赛道看到的最优质投资标的。如今,蓝京的每一步milestone都在如期推进中,性能样件已经送测且陆续收到客户较好反馈。稳健的发展节奏给了股东们非常强的信心,我们相信,蓝京在未来的4680大圆柱电池的抢位战将会脱颖而出,重塑市场与产业格局!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锂电网证实,仅供您参考